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首页 > 文博探索 > 文章阅读  
 
 
 
  探索杂文
 
山海关东罗城字模印文城砖及相关问题
 
作者:王雪农  来源:长城博物馆
 

      山海关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历史悠久,文物汇萃。在地上地下众多的历史遗珠之中,“山海关东罗城字模印文城砖”引人注目,熠熠生辉。

      山海关东罗城字模印文城砖,是中国长城文物、特别是长城建筑材料中珍罕少见的品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向来是历史学者和长城研究者关注的历史文物。

      山海关字模印文城砖,是一种筑城用的大砖,它颜色清灰,质地厚重,长约37.5厘米,宽约18.5厘米,厚9厘米左右,是典型的形体较大的明代城砖。

      山海关东罗城明代字模印文城砖经历年考察,共发现有11种,其中的“万历拾贰年真定营造”、“万历拾贰年德州营造”、 “万历拾贰年滦州造” 、“万历拾贰年燕河路造”、 “万历拾贰年建昌车营造” 、“万历拾贰年抚宁县造” 、“万历拾贰年乐亭县造”、“万历拾贰年卢龙县造” 、“万历拾贰年迁安县造”等9种,是80年代之前发现的。90年代初,山海关文物保管所郭泽民同志在罗城与关城相接的临闾楼上,又发现了“万历拾贰年石门路造”一种。1997年,笔者在考察东罗城时,又在北面城墙东部发现“万历拾贰年台头路造”1种。(见山海关东罗城铭文城砖分布区域示意图)《临榆县志》载:“东罗城付大城之东关外,……明万历十二年主事王邦俊、永平兵备副使成逊建”。砖铭上的纪年文字,给史志的记载作出了文物的注脚。

      自砖名分析,这些同是烧制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城砖,烧造单位的性质却不一样,它们有些是军事单位烧制的,也有些是地方州县烧制的。其中,“真定营”、“德州营”、“燕河路”、“石门路”、“台头路”、“建昌车营”是属军事单位;“迁安县”、“卢龙县”、“抚宁县”、“乐亭县”、“滦州”是属地方州县。

      明代的卫所制度下,军队的番号多以卫所所在地称呼。“真定营”是以驻地“真定”得名的。“真定”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明代真定设卫置军,《明史·兵志》(卫所)条载有“真定卫”,隶属后军都督府北平都司。这是非长城沿线的筑城军事单位。

      “德州营”是“德州卫”驻军番号,明代左军都督府山东都司有“德州卫”,卫所所在地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也是非长城沿线的筑城军事单位。

      “燕河路”即“燕河营”,是长城沿线的戍守单位。该营驻地燕河营,明清时期燕河营又称燕河路,地在今河北省卢龙县燕河营镇。据顺治《卢龙县志》及康熙《永平府志》载:“在县东北五十里,城砖,高三丈,周四百二十一丈八尺”。《明武宗实录》载:“正德九年,命蓟州巡抚都御史王倬修补燕河营边墙”。明代燕河路设参将驻守。

      “石门路”地在今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镇。亦是蓟镇长城沿线的戍守单位。《畿辅与图》等史志记载:“(石门路)城亦曰石门寨,在(临榆)县西北六十里”。明代设参将驻守。
      “台头路”又称“台头营”,地在今河北省抚宁县台头营镇。《大清一统志》载:“位县北三十里,有城周二里。昔设副将驻守,清顺治六年改都司,康熙元年改设把总,属燕河路”。
      “建昌车营”驻地在建昌,亦名建昌路或建昌营,明代曾为车营驻地,今为河北省迁安县建昌营镇。雍正《畿辅通志》四十:“(明)万历二十四年,改建昌为路,设参将及车营都司”。建昌车营是戚继光守蓟镇时修缮长城、整军经武的产物。《明史·兵志》卷九十一(车船):“至隆庆中,戚继光守蓟门,奏练兵车七营,以东西路副总兵及抚督标共四营,分驻建昌、遵化、石匣、密云,蓟辽总兵二营驻三屯、昌平,总兵一营驻昌平。每营重车百五十有六,轻车加百,步兵四千,骑兵三千。十二路二千里间车骑相兼可御敌数万。”

      “滦州”、“抚宁县”、“乐亭县”、“卢龙县”、“迁安县”以州县名,是属参加筑城的地方州县单位 。在明代,上述的州县中也有的设有卫所,《明史·兵志》(卫所)条中见有“卢龙卫”、“抚宁卫”等。但这里的“卢龙”、“抚宁”以“县”名,不似“真定”、“德州”等地以“营”名,可见两者性质的不同。

      通过对砖铭所纪单位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即:明代长城及沿线关堡的修筑,是军队和地方的共同行为,但是,以军队的修筑为主。我们看到:军事重镇山海关东罗城的修筑中,11个筑城单位中军事单位就占去6个。另外,此次工程的施工量,也可反映此种现实。

      城砖上的模印文字,是在记录筑城年代的同时,永志筑城单位功绩和责任的。字模印文长城砖的地段分布,从现实上反映出来的是施工责任单位的责任工段。经实测,山海关东罗城周长共1975.5米,砌有字模印文城砖的北、东、南三面(西面墙是旧有的、被借为关城东城墙的长城),总长约1385米,其中,约长750米的南、东两面墙完全是军事单位修筑的(南墙长450米,西段为真定营筑,东段为德州营筑,东墙长300米,建昌车营修筑。)北面墙长约635米,是军事单位和地方州县共同修筑的。这段城墙靠东北角部分(约长210米),是台头路、燕河路两家军事单位修筑的。另外,在与关城临闾楼相连接的西北角地段,可能是石门路修筑的。乐亭、抚宁、卢龙、滦州、迁安五家地方单位修筑的地段,仅有420米左右,约占总施工量的三分之一不到。

      笔者以往在长城历史的研究中,常困惑于这样一个问题:秦汉以至南北朝各时期长城的修筑,其规模、其工程量以及连续修筑的时间均比不上明代,但这些时期的诗文歌赋和民间歌谣中却记录下许多怨言愤语,以至产生了象《孟姜女传说》这样的鞭挞长城修筑的故事。而明代终其世都在修筑长城,其工程量之大,其规模之广,其质量标准之高,其耗费财物力之夥,均在中国的长城修筑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是,却很少见有怨忿之声。思忖之余,这应该归结于明代长城的修筑主要是军队所为,动用地方民间力量相对较少之故,不扰民则民不怨,山海关东罗城区字模印文城砖纪录的历史信息,反映出来的正是此种历史现实。
山海关东罗城字模印文城砖是山海关长城砖中质地最佳的一种。它们烧制精良,质地细密,火候周到,色呈均匀的青灰色,敲击起来铿锵有声。砖上面的文字是焙烧之前趁砖坯未干时用印模压上去的,阴文楷书、字口深峻。这种城砖最突出的特点是抗风化、抵御盐碱水蚀的能力特别强。这些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历经风刀霜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城砖,在风剥雨蚀、寒暑侵袭的环境中,竟然完好无损,许多砖上,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烧结面。令人费解的是:同时期的一些石质碑碣匾额上的字迹都剥损殆尽,如同在东罗城“服远门”的著名“山海关”青石匾额,当年深峻醒目的“山海关”三个大字现今已难以识别,可与其相陪伴的、保护条件相对更差的砖铭文字,却依然完好如初。这实在是令人惊叹和感到不可思议!

      烧制长城砖的砖窑,前些年在山海关东罗城外的青石沟村附近发现。据调查,窑场的面积较大,发现时,还残存着一些当年的作业面。如果对砖窑遗址作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有可能会对解开明代长城砖数百年不朽的历史奥秘有所帮助。这将在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方面有所启发,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科学课题。

      山海关东罗城字模印文城砖是纪录过去历史的珍贵文物。从这些苔痕斑驳的长城文物上面,我们可透示出明代抗倭名将、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的丰功伟绩。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戚继光守蓟建树颇多,其训练士卒,组建车营、辎重营,增建敌台、烽堠,改造兵器,戍边御敌成绩显著。在长城关防的修筑上,从居庸关到山海关这段蓟镇长城上,共修建敌台1017座,其中自老龙头到九门口这段山海关长城上,建于隆庆、万历初年的就有23座。另外,迄山海关向西、北两方向辐射的14座墩拔,也是隆庆四年(1570年)戚继光所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在南海口所建的敌台,戚继光更名为“靖卤一号台”,以为蓟镇长城之始。随后,又在角山东侧修筑了“镇虏台”,与南海“靖卤”南北呼应,捍卫关城。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又在南海口靖卤台南增筑入海石城七丈,用以加强滨海防御。

      山海关东罗城建于明万历十二年,此时戚继光已于年前奉调离任,此次修筑及可视为戚氏守蓟整个修筑完善长城边防计划的余绪。事实上,山海关东罗城的修筑,是戚继光整套战略防御部署中的一环。《明史·戚继光传》评曰:“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山海关东罗城字模印文城砖铭记了这段史实。

2008/8/3 23:05:55
被访问9861次
 

版权所有: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策划&设计:秦皇岛天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335-5051313  冀ICP备130105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