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首页 > 文博探索 > 文章阅读  
 
 
 
  探索杂文
 
山海关长城脚下出土的大铁炮
 
作者:刘丽 王雪农  来源:长城博物馆
 

      2004年3月8日,长城脚下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南涂庄村民,在村北长城内侧农田中挖坑栽树时,于地下约80厘米深处发现一门大型古代铁炮。大铁炮出土地点位于山海关滨海长城大王豁口北长城内侧10余米处,出土位置是与长城相连接的台地北侧边缘之下。大铁炮出土时,未发现任何伴出物,与铁炮出土地点相对的长城上有三合土夯土城台一座。

      大铁炮为古代前装滑膛炮,部分残损,但不影响到整体认知。炮通长365厘米,底部直径50厘米,炮从残损处看,跑身由内、外两层分层铸造,炮中部以上,仅存内层炮膛部分,实测直径25厘米,口径为11.5厘米,根据铁炮外层厚7厘米推断,原炮口外径应该在39厘米(7+7+25)左右。

      山海关南涂庄出土大铁炮铸造精良,炮身表面较光洁,锈蚀不重。炮身从现存情况看,铸有3道凸起于炮身之上、用以加强炮体的圆箍。炮身底部上端设有铜质引线孔,引线孔与铸铁炮身结合紧密。炮体中部,铸有架设炮体的左右两“炮耳”,炮耳左侧完好,右侧缺失,仅见残断痕迹。炮残损部分为炮口至炮体的中间部位,在这个部位,炮体的外层崩缺,仅存内层炮体(内层炮筒),而且,炮体还轻微向下弯曲,目测可见。此炮不见炮身通常铸造的铭文,据分析,可能随炮身的外层崩缺遗失。

      经考察,山海关南涂庄出土大铁炮铸炮工艺为两次铸造成型,即:首先铸造内层炮体(管);然后在于先铸炮体之外设法浇铸与内层结合的外层炮壁。检测认定,内层炮管为低炭的熟铁铸造,外层是所谓的生铁,熟铁耐膨胀系数高,不易爆裂,缺点是强作用力下容易变形;生铁定型性能强,缺点是抗膨胀系数低,强力作用下容易破裂。山海关南涂庄出土大铁炮有以上两种性能不同的材料制作,分层铸造,利用抗膨胀的熟铁做直接受力的内层,用不易变形的生铁做间接受力的外层,取长补短,是不同于通常所见的一次铸造成型、经过了工艺改良的古代铁炮。

      山海关作为长城重要关口和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地,历史上一遗留下来的古炮很多,其中多为明代长城防务的遗留之物,较有名的有:天下第一关城楼上置放的重达5000市斤的“神威大将军”铁炮,靖边楼前置放的重约4000市斤的“大竹节炮”,收藏展示在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的“天启癸亥年造”款铜铸“安边神炮”即“崇祯十六年”款异型大铁炮等等,中型、小型铁炮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明代的大小(铜)铁炮,其铸造方法都是一次成型的,与南涂庄出土的这门炮铸造工艺迥然不同。

      历史遗存的古炮中,有一门古炮的铸造工艺及形态特征,类同于山海关南涂庄出土的这门大铁炮。这门古代铁炮炮名铭“红衣将军”,原来置放在山海关的石河口炮台,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军事博物馆调走,置放在博物馆前广场一侧。

      “红衣大将军”大铁炮炮铭纪有:“红衣将军重六千斤/吃药十斤/吃铁子二十斤”,经测量,炮通长3米有余,略短于山海关南涂庄出土大铁炮约50-60厘米,炮体径度、口径也都相应略小。“红衣将军” 大铁炮和南涂庄出土大铁炮外表形态基本一致,炮也为内、外两次铸造成型,炮口处可清楚看到内外两层炮体的层面。从工艺、形态质地等多角度研究分析,山海关南涂庄出土大铁炮和“红衣将军”大铁炮炮身中部铭有“道光二十一年正月  日□造”字样,铸造的时间是十分明确的。

      “道光二十一年”是中英鸦片战争发生的第二年。鸦片战争发生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山海关作为京师东大门和北方的海防要地,清后期著名军事人物、时任开州协副将的向荣,提标三屯协(驻河北迁安三屯营)、山永协(驻永平、山海关)官兵,在山海关石河口(今山海关老龙头西)、秦王岛(即秦皇岛、今秦皇岛市海港区东山)两处可供海船仃舶之处设防,第二年(道光二十一年),都统哈郎阿又领吉林、黑龙江官兵在山海关石河口设防,防备外国侵略军的进犯。从史料方面看,山海关南涂庄出土大铁炮和现展陈在北京军事博物馆的“红衣将军”大铁炮,就是在这个时期,这样的情况下铸造安放的。

      山海关南涂庄清代大铁炮被毁坏掩埋,也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原因的。这门已知山海关地区最大的古代重炮,是人为故意损坏的。从炮损坏的情况分析:这门重炮是发射之前,将炮口封堵引爆所造成的。引爆时炮膛的巨大压力,将炮体前部生铁外层崩裂脱落,同时,炮体也略向下弯曲变形,这都是炮封堵引爆时强烈的作用力所造成。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发生了西方列强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的“庚子之役”。8月14日,英、美、德、法、日、意、奥、比八国联军占领北京。9月底10月初,英、法、德、意、日、俄等列强军队陆、海两路,武力入侵号称“京师门户” 、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山海关。10月1日率先到达山海关老龙头海面的英军炮轰老龙头,通牒清军老龙头炮台守将郑才盛让防,清军不战而撤。陆续到达的联军在没受到抵抗的情况下,占据了东至长城。西至石河口,南到海岸,总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史志记载:侵占山海关的列强军队大肆烧杀抢掠,瓜分地盘,抢占原清军炮台,毁坏建筑设施,盗抢清军大炮军械。面对这样的情况,部分有爱国之情的炮台驻守清军,不愿大炮落入敌人之手。撤守之前,爱国官兵曾采取将大炮毁坏或拆走炮闩等破坏行动。由此推断:山海关南涂庄出土的清代大铁炮,应该是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毁坏并被掩埋起来的。

      山海关南涂庄清代大铁炮的出土发现,在为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加强山海关防务及在武器配置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件重要文物佐证的同时,也为屈辱的近代中国一段特殊历史,增加了一个沉甸甸的、发人深思的历史物证。

2008/8/3 23:04:23
被访问10197次
 

版权所有:山海关长城博物馆 策划&设计:秦皇岛天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0335-5051313  冀ICP备13010551号